关于下发《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14-11-14 点击数:

院属各部门:

现将《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下发,请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特此通知

附:《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学院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办学规律,践行办学理念,成效显著,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价值和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秉承五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特色立校,初步凝练形成了办学核心价值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诚信、博学、创新、求实”的院训,“育人为本,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及“文明、和谐、创业、奉献”的校风,“厚德、严谨、协作、躬行”的教风,“明理、勤奋、励志、践行”的学风。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高职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

(二)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现阶段办学需求。“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经费由05年的2729.2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5306.6万元,增长94.4%。教学仪器设备资产由05年的1428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307万元,增长61.55%。用于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由05年的660台增长到10年的1427.台,增长116.21%。建成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48个。图书馆藏书由05年的101645册增长到10年267613册,增长163.28%。主干网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主干线路为千兆,楼宇光纤连通,楼内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百兆至桌面。接入总带宽由10 MB 升级为50MB。网络应用系统由2005年只有院级网站和少量处系网站的应用系统,发展到现运行的学院网站及处系网站群、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等,所有处系都有自已的网站。接入信息点由05年470个增至2010年的1336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由1.5GB增至9.87GB。

(三)特色专业格局基本形成。学院已开设22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六部委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逐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确立了2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形成了以信息类专业为核心专业群,辐射相关产业领域的专业格局,专业结构趋于优化。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产学研结合的“订单式”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规范了教科研制度,推进了教科研工作。

(四)人事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进行了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编制数由05年的230个增至10年的310个。在岗人员由05年的238人增至10年的325人。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职工的人均收入,由05年的20857元/年增长到2010年的44180元/年,增长111.82%。制定并实施了岗位聘用制度。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学院三支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学院现有副教授以上教师达62名。其中,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学院专业带头人 22 名,“双师型”教师89名。通过近几年的引进,青年教师比例有所上升。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45人,专任教师中获硕士学位的30人,博士1人。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人数配备得到进一步充实,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三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经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择优录用,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院领导和中层管理岗位。

(五)招生与就业保持稳定。突出学院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招生就业资源,保持了招生的稳定和就业渠道的畅通。在校生人数保持在4000-5000人左右,圆满完成了招生计划。与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与29家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拓了就业渠道,形成了就业网络。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六)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力求建设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着力改善校园硬环境,打造校园软环境。在美化、亮化、优化校园环境基础上,积极支持和引导全院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现有科技应用类、艺术类、体育类等20多个学生社团,连续四年举办了全院范围内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巡礼周活动。文艺晚会和舞蹈、礼仪、歌手大赛等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科技与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月、心理健康宣传月、读书节等活动成为学生展示才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平台。继续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针对高职生成长发展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对学生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社交技能、管理知识、心理素质、品质意志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和熏陶,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中多人获国家级及省级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表彰和奖励。

(七)行政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行政后勤管理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育人和为师生办实事的观念不断得到强化。2006年建成一栋学生公寓,面积6645平米,以及学生新食堂,面积4777平米。校园美化亮化面积有较大提高,2010年进行了校园广场改造,建成活动广场1200多平米。逐步进行建筑物间各类电缆“管道化”改造。引进了保洁公司,校园内环境卫生进一步改观,卫生死角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强化了食品卫生安全的量化分级管理,师生就餐环境和餐饮质量大为改善,并获得卫生部门表彰。聘请专职保卫,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学院治安管理得到加强。

(八)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院党员的思想、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了一批师生党员。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重点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活动更加科学有效。以学风促进了班风和校风建设。经常性地组织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新教师培训、业余党校培训、行政人员培训等各类学习活动,学习型学院的建设有了较好的起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在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中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利用校园网“廉政之窗”,对干部和教职工加强学习、宣传和教育。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廉政文化宣教系列活动。建立了内审制度,对物资采购、收费行为、新校区建设等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九)新校区征地及项目立项工作顺利完成。2009年7月在共青城征地600亩建设新校区,开启了学院新的跨越式发展序幕。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有序工作,先后完成新校区建设项目立项(已由省发改委审批)、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校园平面设计和一期工程单体设计,不久即将开工建设。新校区的建设为我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成果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五年里,获得厅级以上荣誉、奖项431件。其中,学院被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软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陈建锋同学荣获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三好学生”称号。荣获首届大学生“珠海九洲港杯”高尔夫邀请赛团体亚军,男子个人总杆冠军。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专科组一等奖。获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共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8项,院级科研项目63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73篇,编写教材23册。23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08年底,江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考察组,来我院现场考察评估后,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学院发展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以信息技术冠名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为气象行业服务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是江西省唯一一所聘请工程院院士为名誉院长的高职院校。学院领导班子队伍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是一个具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精神的领导团队。三支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学院还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推进了制度建设,规范了一系列高职制度管理体系。学院地理位置优越,老校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新校区与共青城开发对接,为学院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劣势: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度不高,部分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导致我院学生部分就业的困难。学院筹资渠道有限,办学经费不足。日益发展的学院规模与现有校园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办学历史沿革,学院与社会联系不深、不广,尽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外交流、交往和学习培训机会不少,但缺乏自然形成的较深的交流。

(三)机遇:一是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江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求高等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二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机遇。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高职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社会职业的主角。四是区位优势。学院新校区建设深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腹地,进一步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为学院发展开启新的时代。

(四)挑战:一是激烈的竞争。高等教育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导向“扶强不扶弱”,有限的教育资源不断向示范高职院校集中,以及国外大学进入我国高职教育市场,这些因素对我院的生存与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冲击。二是萎缩的生源。生源逐渐减少,招生受限,招生经济的不确定性对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三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学院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已不断变化的适应职业岗位对接的难题,深入把握人才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相关专业将是我院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三、总体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在全面分析国家、省、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和我院十年高职教育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少非常突出。教育部等六部门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后花园”;南昌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共青城成为中国第三大手机生产基地,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当地劳动力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十年来,我院紧紧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有效化解了生存危机,取得丰硕成果。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学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高职办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江西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等各项政策法规为依据,贯彻高校工作“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和“育人为本,铸造精品”学院办学理念、“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打造品牌、和谐发展”学院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坚持“差异发展”之路,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坚持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稳定办学规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三)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院的灵魂。我院秉承“育人为本,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在治校、育人、治教等方面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1.治校理念:一是依法办校,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实施依法治校。二是以德治校,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三是民主理校,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是质量强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率。

2.育人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规律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二是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提高和完善。三是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品德、知识、能力、体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治教理念:一是深化高职人才培养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以学论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教与学的关系。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四)办学定位:为了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首先要确定学院的办学定位。

---学院类型定位: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行业性的信息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行业企业、社区、信息技术产业,立足区域,服务全国;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办学层次和形式定位:以大专层次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

(五)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我院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在校生规模:总数达到6000人;

---专任教师数量:师生比为1:18;

---教师学历职称比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5%以上;

---学科专业:以信息类专业为主,专业稳定在25个左右;

---基本办学条件:生均占地面积59平米。生均宿舍面积6.5平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平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000元。生均图书量达60册/生。

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1.基本思路

坚持“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培育骨干”的原则,深化人事改革,着力加强适应学院科学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学生思政工作和后勤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实现人才工作由人事队伍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2.建设目标

(1)推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资源、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培育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开拓能力强的党政管理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好、有敬业精神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精干务实、高效创新、服务意识强的后勤服务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6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75%以上,高级职称人员达35%以上。

(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40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位)达90%以上,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有实质性提高。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省级职教名师2-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1-2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10名(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专业1-2名),省级教学团队每个系1-2个(院级教学团队各系2-3个)。

(5)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明确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任务和要求,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专任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80%。

(6)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立一支职场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和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兼职教师担任的专业课时数达到30%。

3、建设措施

(1)创新和优化学院聘用办法及用人机制,建立能进能退的人才动态管理制度,严把用人进口关。建立健全学院各类人员考核办法特别是教师教学测评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存优淘劣,形成竞争机制。

(2)建立健全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及年度目标考核制度,不断完善竞争上岗、公开、公平的选拔任用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干部上岗培训和在岗教育,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中层干部在学院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

(3)扎实开展师资建设“123”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双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紧抓两个着力点: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三个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个体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相结合。

(4)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制定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按每年不少于20%的比例,五年内,各类教师至少轮训一次,中青年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不少于6个月。启动激励青年教师成长和加快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培养的“名师工程”计划。

(5)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在提高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并择优引进专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6)加强辅导员队伍培养和教育,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配备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素质,辅导员五年内至少轮训一次。

(7)加强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后勤保障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办公效率,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专业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牢牢把握服务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方向,坚持根据产业发展定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新兴战略性产业和行业信息化。以信息类专业核心化、前沿化,其他专业信息化、特色化为专业建设定位。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建立结构合理,专业链明晰,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专业体系。

2.建设目标

(1)抓好重点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一年形成,二年深化,三年见成效。到2015年各系均建成2个以上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形成特色专业群,并以此带动其它专业建设。

(2)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安排各专业实训室的改造和升级,重点专业基本建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在新校区建立功能齐全、水平更高的实训中心。各专业均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加快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开展专业虚拟实训教学。

(4)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评价体系。改革专业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标准。并邀请行业和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5)加强专业教学成果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提高技能大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发挥技能大赛在促教、促学、促建中的重要作用。

3.建设措施

(1)按照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共同开发专业,共建专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2)拓展学院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开放办学,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项目为重点,多渠道争取专业建设项目和资金。

(3)整合优化专业方向,以信息类专业为核心,加大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4)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建设为基础,引进先进行业企业资源,建成实用规范、区域(行业)特色鲜明的信息类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信息类专业教学资源共享。

(6)加强对技能大赛的宏观管理,建立完善管理和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种技能竞赛活动,调动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力争在重要成果创建上有更多新的突破。

(三)课程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要更新课程观,推进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从“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转变。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市场调研、行业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等六个环节上加强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

2.建设目标

(1)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各专业确定与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5年内力争建成核心课程(群)100个,其中,5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15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构建基于“人格本位”的课程体系。

(2)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搭建校企互动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把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各专业建设5门以上相应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及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4)开发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材。完成体系完备、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专业教材50部,国家规划教材10部。

(5)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行为导向”和“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导向,改进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教学环节。并建设满足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训场所,实践教学比重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6)推行“双证书”制度。在课程设置中均应有2-3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

3.建设措施

(1)深入开展“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融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教育环境、将社会和企业评价融入课程评价体系”的“五个融入”教学改革。

(2)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和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课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合作编写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实训教材。

(3)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课程建设任务、目标和责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将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4)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6)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7)充分利用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保障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经费投入在保证一般课程建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着重支持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四) 产学研结合工程

1.基本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学生有效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建设目标

(1)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合作模式。到2015年,各系建立校企紧密结合的合作体系,把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努力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建立“专业+公司+项目”、“专业+项目”、“公司+项目”的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规划一校二园功能布局,融入校中厂、校企一体化等校企合作项目,积极将企业引入校园、技术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力争每个系都建有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突出、装备水平高的“校中厂”和集学生顶岗实习、双师素质培养、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厂中校”,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以信息类实训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创意创业工作室,全面实行行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加强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建立1-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校内生产、实习场地(车间)。积极争取与其它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并合作完成产品开发、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

(4)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加强与外包企业、区域科技园区合作,在共青工业园区建立创新、创业科技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缩短我院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距离,提高优质就业的比例。争取实现每个班级均以“**订单班”命名。

(5)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每个专业聘用2-3名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定期来院讲学、讲座和指导实验教学,同时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考核工作。

(6)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战略。在校企合作中探索海外合作的新模式,畅通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服务机制。

3.建设措施

(1)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产学研结合工作力度,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工作体系。

(2) 建立和加强与有关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渠道,在项目建设、实训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重点突破,建立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机制。各专业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任主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制订体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3)建立多层次“校企合作”产学研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管理,健全制度。

(4)以我省区域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学术梯队,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并进行成果孵化,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学院参与企业研发、企业资助学院科研的目标,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力。加强学院科技项目申报、立项的能力,争取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

(5)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就业工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和经费到位。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院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以校园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新老校区网络融合。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育等信息系统,实施校园一卡通,构建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院系网站群、应用系统群和数字资源群等应用。形成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设目标

(1)建设新校区高速校园网。建设覆盖整个新校区的高速校园网,主干万兆,千兆到桌面,楼宇光纤连接,形成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所有教学场所媒体化和网络化;办公区、教学区、图书馆等区域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建设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安全功能齐全的网络中心;建立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实现新老校区校园网络互通。

(2)实行校园一卡通。建设集身份识别、校务管理、图书管理、校内消费、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集成系统。

(3)整合数据中心。整合以往分散的系统和数据,建设提供数据服务的基础数据中心。

(4)充实院系网站。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院系网站群。

(5)完善应用系统群。建设和完善适应校情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含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包含招生、报到、收费、学籍、奖惩、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建设连接新老校区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6)建设数字资源群。以省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主干课程、各级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带动,推进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数字图书馆,统一管理和充分共享,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情报服务。建设和完善论文期刊库、电子图书和实事数据等文献资源库。建设校史档案数据库,对校史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和利用。

3.建设措施

(1)继续维护和更新老校区数字化校园网及应用系统,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和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新校区为主,以高速校园网为基础,实施各类应用,包括无线网络、物联网等,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新老校区在虚拟空间融为一体。

(2)数据中心数据管理由专人负责,数据库向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接口,以统一数据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保证基础数据高度一致和实时更新。

(3)校园一卡通建设架构在校园网上,采用无线网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并正确处理好一卡通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对接和系统数据共享问题。

(4)充分利用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优势,组建一支技术与管理队伍,自主设计和研发、自主建设和管理,实施院系网站群工程、应用系统群工程、数字资源群工程。建设经费来源于课题和专项经费。

(5)组建和培养一支能够胜任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咨询队伍,开展图书情报服务。

(六) 大学生素质提高工程

1.基本思路

以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的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态度为核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建设目标

(1)强化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在校大学生100%参加各类思政学习与培训。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具备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有一定的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前90%以上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

(3)健全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积极乐观,能正确对待挫折,有较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充分利用心理测试结果,对高分人群实施100%干预。体育达标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4)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建设措施

(1)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建设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有意义的科技文化艺术比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完善社团指导老师的聘请、指导职责及待遇等制度。

(3)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和认证工作,建设舞蹈房、练功房、合唱房、器乐房、竞技房(武术、跆拳道等)、礼仪训练房、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创办学院艺术团。

(4)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和专兼职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建设好心理测量室、沙盘室、宣泄室及音乐放松室、团体活动室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场所。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就业心理训练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制度化。

(5)以院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以“职业生涯协会”等社团为阵地,树立全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

(七)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传承学院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师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强化学院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在制度建设、物质载体等方面打造具有信息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2、建设目标

(1)健全学院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丰富学院核心文化价值内涵。

(2)立足制度文化积淀,完善长效发展机制。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

(3) 推出精品文化活动。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建设文化载体,鼓励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打造在省内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氛围。

(4)争取高雅艺术进校园。争取列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计划。

3、建设措施

(1)设立学院核心价值研究课题,丰富其内涵,阐述其精髓,形成专门的研究报告和宣传材料。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2)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以制度化管理办好学院网站、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刊、宣传橱窗,在价值引导、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研究,开好两年一次的思想政治暨德育工作研讨会,总结经验,推进工作。

(4)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内容,完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形成体系,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5)办好一年一度的院科技与艺术节,发挥科技艺术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6)每年邀请一次高水平专业艺术团来校演出,争取引进一台国家级艺术团体演出。

(7)成立美育工作专门委员会,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协调、实施全院美育工作。开设好艺术欣赏必选课,加强舞蹈、合唱、乐队、美术等大学生文艺队伍建设。

(8)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营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组建高水平体育竞技队伍,坚持训练,精心组织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省运会、全国大学生高尔夫联赛等赛事,保持在同级别院校中的领先水平,并有所突破。

(9)打造文化大讲坛,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创新文化品牌。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文化交流。同时,积极培养校内讲座名师,定期开设文化艺术讲座,并形成系统和特色。

(10)加大社团建设的投入,加强指导,稳定队伍,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社团活动,办好社团文化节,扩大其影响。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劳务费的标准。

(11)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每年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少于总收入的4%。

(八)新校区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紧密结合共青校区建设工作实际,充分展现“以人为本,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倡导生态校园、开放校园、人文校园,实现校园生态化、园林化、开放化和人性化。根据学院共青校区建设规划及设计要求,开展并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约9149.23万元,满足2500名学生以及教职工的学习、生活需求,为师生创造一个兼具传统诗意空间和当代文化需求的教学、生活环境。

2、建设目标

(1)一期建筑面积。学生食堂,建筑面积5150.12M2。实训大楼,建筑面积13585.88M2。学生宿舍两组,建筑面积21503.92M2。锅炉房、浴室、配电房等建筑及内部配套设施。大门、围墙。满足一期工程要求的给排水系统及后期工程预留。

(2)满足一期工程要求的强、弱电及安全系统和后期工程预留。高、低压电气设备及照明系统。铺设地下电缆、光纤等管道。 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系统。

(3)完成一期工程及总体设计要求。初步完成包括环境、交通、建筑物、绿化美化等在内的“一心、双轴、两环、三区”的新校区总体结构。

(4)建成若干体育健身场所。包括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满足学生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需要。完善校园内的各项服务设施,如商店超市、医疗保健、通讯服务等,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要。

(5)“十二五”中后期,实施二期和三期部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3、建设措施

(1)成立共青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新校区建设管理工作。

(2)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工程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办法》和《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建设工程审计暂行规定》组织实施。

(3)建章立制,使新校区建设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密切关注、积极调解和处理与周边环境发生的矛盾纠纷。

(4)充分考虑学院用地的自身特点和自主性。在总体规划框架前提下,考虑一期与二期、三期的独立完整性,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用地和不同空间的要求,分期发展。

(九)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程

1、基本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和谐平安校园”建设。以强化基础、落实责任为重点,维护学院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秩序,确保学院政治稳定和安全稳定,为教书育人和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建设目标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2)积极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学院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火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改善学院及周边治安状况。

(3)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对学院治安满意度。

(4)维护校内居住教职工安全。

(5)按照政策做好离退休人员工作。

(6)在政策许可的限度内,保证教职工年收入5%-10%增长。

3、建设措施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工作,投入60万改造和维护校园安全各项设施,保障“平安校园”建设经费的专项列支。加强校卫队建设。完善消防设施、校园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建设。新校区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校园建设标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2)关注社会思潮对学院的影响,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邪教组织对学校的各种破坏活动和对师生思想的侵蚀。经常性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随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问题。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坚持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对安稳工作进行研判,建立健全督查检查、事故隐患、危险源管理等基本制度和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安全教育培训等基础台帐。

(4)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弘扬优秀教师群体精神,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师生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师生文明素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优美、和谐校园人文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保持整洁、美观、高雅的校园环境。

(5)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整治,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坚决防止严重危害影响学院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

(6)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对存在的各种隐患,落实整治措施和方案。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内安全巡逻。加强外来人员包括在校内购置住房人员的管理,做好有关登记工作。

(7)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升工会在推进学院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等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工会的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完善工会活动等相关工作制度。

(8)加大对后勤社会化运行的监督,积极探索社会资源参与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简化服务程序,加强物业管理,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成本预算,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后勤生活保障服务。

(9)完善退休人员政治和生活待遇的各项制度,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党组织建设。加强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学习和文体活动。

(10)切实抓好安全事故问责和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全面分析、研判各类安全事故,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十) 成果创建工程

1.基本思路

围绕学院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多元化地实现在教学科研、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成果创建。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及竞争力。

2.建设目标

(1)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努力实现教科研工作居于全省职业院校领先地位。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教科研项目,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一批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出版专著有所突破。

(2)创建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子,全面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完善校园《明理网》,争取成为全省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工作平台品牌栏目。

(3)进一步提升有学院特色的科技、文化、艺术团体水平和层次。积极推进“学生社团文化节”,争取成为在全省高职院校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栏目。

(4)争取在国家级、省级科技、文艺、体育各项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保持我院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的传统优势,力争每年取得好成绩。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扩大学院影响力。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发挥学院全国推广普通话示范单位的优势,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竞赛,争取获得好成绩。巩固学院大学生体育工作在全省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5)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保持“省直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区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同时,力争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3.建设措施

(1)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保障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培养教学科研带头人,在科研经费、条件上予以倾斜。鼓励职师员工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进一步拓展教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并与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2)充实思政课教学力量,切实开展思政教学研讨,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积极通过参观考察、观摩学习、实践活动等活动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广泛宣传,树立全员思政工作理念,积极引导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管理服务岗位人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明理网》建设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对网页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版,完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明理网》日常运行机制。

(3)加强学生社团开展社区联谊、高校联谊等对外交流活动,并总结经验、对外宣传,扩大影响。

(4)保证科技、艺术、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完善活动机制,充实稳定指导老师队伍,夯实第一课堂基础知识,强化第二课堂实践能力,通过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与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提高水平,锻炼队伍,形成良好的成果创建基础。同时根据各项技能大赛的特点,学院对口处室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强化专项训练,确保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5)按照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相关指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考察学习其他“省级文明单位”的经验,成立创建省级文明单位领导小组,指导创建工作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系部要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动工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做好任务分解,确保任务完成。

(二)拓宽筹资渠道。“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契机, 拓宽筹资渠道,力争政府的项目支持,通过银行贷款、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克服招生制约。持续、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学院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利用和整合好各种有效资源,稳定学院生源数量,并逐步提高学院的生源质量,努力克服“招生经济”的制约。

(四)营造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结、协作、创新精神,营造广大教职工勤于务实、艰苦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我院各项事业全面、稳健、高效发展。

本《规划》以“育人为本、铸造精品”为主线,提出了我院未来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为学院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开创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Copyright © 2004-2018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